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信息
最新考情公告
最新考情公告
广东考试改革为素质教育开路
考试改革大戏拉开大幕

  南方网讯 最近,两条关于考试改革的消息无疑是最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事情。

  一则是2006年广东省中考招生将以等级进行录取,分数不再是录取的惟一依据。中考将改变以往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表现”结果将作为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的依据。

  另一条则是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备受关注的2007年广东高考改革方案在历时两年的修改后,终于敲定最后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3+综合+X”变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录取分数线由原来的普通类分为两条分数线,一条是文科类,一条是理科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一项内容,即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内容包括中学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情况或获奖情况等等,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录取时供高等学校参考,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

  据悉,该意见稿目前处于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本月底最后定稿,报广东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批准通过后正式发布实施。

  根本问题在于指挥棒

  “多一分少一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大考小考,考试是老师的法宝”。长期以来,考试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着万千学子的命运。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找到走向自由和理性世界的钥匙,寻找生命的快乐和意义。但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以一次性考试的分数选拔人才。唯分数论使教育越来越脱离它的本质。

  “素质教育能不能深入,根本问题在于指挥棒!”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茂林在一次羊城论坛上说。素质教育我们已经喊了十几年,但依然步履维艰。我们的教育依然沉浸在对分数的追逐和对状元的炒作中。原因只有一个:考试的大棒依然挥舞在教育的头顶,压得教师和学生不能透气。

  广州并不是全国最早开展等级制录取的地区。深圳南山区是全国第一批试点,2004年南山区的中考改革为广东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广州市的试点2005年首先在原东山区展开,借鉴的是“南山经验”。

  广东旅游职业学校教师李晓霞对记者说,综合表现评价的出现为建立动态的反映毕业生发展状况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造了条件。等级制模糊了精细区分,避免教师和学生对分数的追逐,有利于引导学校、教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对于广东高考改革新方案,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麦志强教授表示:近年,广东高考改革从“3+X”到“3+综合+X”到现在提出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改革,人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当中蕴含着的深刻意义———从原来强调“教育对人的选择”进步到尊重“人对教育的选择”。

  一位孩子正在广东实验中学上高二的曾姓家长兴奋地说:“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基础扎实又具有特长的考生脱颖而出,这一下我的孩子就更有把握考上理想的学校。“

  新方案能给学生减负吗

  对于即将全面铺开的中考改革,社会各界人士的主要疑问是:综合表现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的一个指标只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提法,究竟占多大的比重,作用怎么体现都没有具体说法。等级划分会不会出现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导致优等泛滥的现象,如果硬性规定各等级划分的比例,会不会过分主观,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而导致评价流于形式?

  根据深圳南山区和广州原东山区改革的经验,有专家提出,综合表现评价以下内容必须要有明确规定: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哪些内容,标准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评价形式;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其信度和效度怎样评估和控制,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多长时间给予学生评价报告等。

  对于高考改革,有些学校和老师的意见更加直接和尖锐。据广州某报报道,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向社会各界征集对《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二稿)》的意见。调查显示,广州近半高中负责人反对高考新方案。当然不排除改革触动了某些学校的利益和个别校长安于现状的心理。

  校长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见是:新高考方案考试科目过多、过细,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将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从时间安排和科目要求来看,课程很难得到科学和有效的安排。有的校长甚至说,高考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很好地跟国家高中课改方案有效结合。

  针对新方案走回“大文大理”老路的疑问,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罗伟其解释说,新方案的考试科目设置与现行政策类似,避免了新旧政策的过大波动。现行的综合是科科都要考,难度不小,新政策改以文理知识各有偏重、全部是选择题的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取代,并不是走回“大文大理”的老路,目的是让学生既不偏科,又能减负。总体来说,新政策不但能有效帮助学生减负,也有利于改变同一招生专业不同选考科目用同一录取标准而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仍需时日

  教育改革比起其他领域的改革要更为艰难和漫长。这次考试制度改革究竟能够取得多大成效,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单是从广东省这次中考和高考改革方案的制订过程来看,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尊重教育规律和群众意见。中考方案前后经过多次试点,意见稿也先后修改多次。高考方案就更是如此,目前也只是意见稿第二稿。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师大附中校长吴颖民表示,新方案对中学教学改革大,但中学教学不是为考试而教学,考试只是选拔的一种形式,不是教育质量最合理的检测。必须摆正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关系,新课改的形势下,应该花大精力研究透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动素质教育。要让高考适应课改,而不是让课改适应高考。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麦志强教授表示;目前国家以“政府行为”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作用到整支教师队伍,全面体现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要求之中,仍需时日。

  暨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新淮说,现在我们需要迫切努力的是,必须加快教育均衡化的步伐,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寻求评价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最佳结合点。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应当是:全面发展=共同基础+特长,这正是高中课程改革强调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与选择性发展目标相统一的理念。如何认识中考改革和新高考方案对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当我们真正全面理解、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会从中催化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产生一支新的教师队伍,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理想。这也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记者 冒浩文 )




                           来源:人民日报
                            2005-11-24